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惠台政策 >> 追夢,在希望的田野上——“31條措施”發佈實施5週年系列報道②
詳細內容

追夢,在希望的田野上——“31條措施”發佈實施5週年系列報道②

時間:2023-07-20     作者:王鳳山 吳洪【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 記者 王鳳山 吳洪 文/圖

風景如畫的村落、獨具特色的文創、舒適愜意的民宿、地道可口的土特產……在福建的美麗鄉村建設中,隨處可見臺胞臺青忙碌的身影,他們跨海來閩投身鄉建鄉創,爲大陸的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好政策引“鳳”來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但紮根三明的臺灣建築師蔡幸爵依舊馬不停蹄地奔忙於各村落之間,走村入戶進行老房屋空間改造。“村子裡有許多老人,我們希望通過適老化設計改造,讓房屋更加宜居。”蔡幸爵說。

蔡幸爵是臺灣民宿客棧協會副會長,有着25年鄉村營造的經驗,他之所以選擇紮根福建鄉村,離不開福建出臺的一系列好政策。

2018年以來,爲落實落細“31條措施”,福建省住建廳會同省臺港澳辦、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出臺了《關於鼓勵臺灣建築師來閩參與鄉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關於深化閩臺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若干措施》《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在大陸率先建立以鄉建鄉創爲主題的兩岸合作機制,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臺灣青年來閩參與鄉村建設。其中,省級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支持100個鄉建鄉創合作項目。截至目前,已累計安排1.72億元資金,支持了340多個項目;同時,各市、縣也配套了補助資金,如泉州市出臺促進泉臺農業融合發展10條措施,對未列入省級補助名錄的項目,累計安排200萬元,扶持10個市級項目。閩清縣每年安排1,000萬元支持5個合作項目、1個樣板村創建,並提供3,000平方米集中辦公場所和50套配套免租住房支持臺灣團隊。

2019年,蔡幸爵帶領團隊來到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小蕉村周圍有發現宋代至清代的民窯陶瓷殘片,也是我們來到小蕉村的主要原因。”蔡幸爵介紹說,小蕉村是座千年古村,周邊分佈着宋、元、明、清的古窯址。入鄉駐村後,蔡幸爵把鄉建鄉創的“臺灣經驗”運用到鄉村建設中,助力當地產業發展。

“福建有許多鄉村,資源稟賦各異,而且鄉村文化底蘊深厚,再配套政府的各種扶持政策,爲臺灣鄉建鄉創業者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實現理想的舞臺。”蔡幸爵說。

與蔡幸爵一樣,在“31條措施”、福建“66條措施”等政策措施吸引下,許多臺灣建築設計師、文創設計師、鄉村規劃師跨海而來。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引進123支臺灣建築師(含文創)團隊450多名臺灣鄉建鄉創人才,在350多個村莊開展鄉建鄉創陪護式服務,覆蓋全省80%以上縣(市、區)。

溫暖的“1+N”服務

走進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23號,進門便是一個寬敞的展廳,這裡既是臺灣鄉建鄉創團隊來閩的服務窗口,也展示了臺灣人才參與福建鄉建鄉創的豐碩成果。

2018年,受省住建廳委託,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以下簡稱“福建青建協”)在福州三坊七巷設立了“海峽建築師家園”,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爲臺灣建築師團隊提供來閩登記、政策宣傳、項目承接、申請補助等全程服務,成爲許多臺灣鄉建鄉創團隊的“娘家人”。

正是在這一年,在福建青建協的推薦下,臺灣建築設計師曾芝穎來到閩清縣,從打造“梅城印記”歷史文化街區開始,一步步走上鄉建鄉創之路,閩清、永泰、泰寧、尤溪、仙遊、永春等地的許多村莊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在曾芝穎看來,臺灣市場有限、人才飽和,“31條措施”等惠臺利民政策爲臺灣青年來大陸圓夢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無獨有偶。在福建青建協的鼓勵、支持下,從2020年起,臺灣淡水漁人碼頭設計師吳正隆也帶領一群臺灣年輕建築師,在福建組建了一支兩岸鄉建鄉創團隊,爲連江同心村、閩清坪街村、霞浦小馬村、周寧虎崗村、福鼎周山村、羅源起步鎮等村鎮提供陪護式服務。

……

“其實,紮根鄉村我們最擔心的不是生活問題,而是項目在哪裡、如何融入地方。”曾芝穎告訴記者,臺灣團隊與福建青建協都是“陪護者”,臺灣團隊陪護村莊成長,而福建青建協則陪護臺灣團隊成長,是臺灣團隊與地方政府溝通的“橋樑”。

近年來,爲了支持更多臺灣團隊參與福建鄉建鄉創,福建從資金補助、構建服務體系等方面打出服務“組合拳”。全省形成了以“海峽建築師家園”爲核心的“1+N”服務網絡,對各市、縣、鄉、村的兩岸鄉建鄉創項目進行“政策輔導、項目信息、合作對接、落地跟蹤、問題協調”的全鏈條服務。

“爲了促進兩岸鄉建鄉創團隊的交流合作,我們會常態化組織沙龍論壇、設計競賽、項目對接會、成果展覽會等活動,邀請知名高校、規劃設計單位、文化創意團隊爲臺灣團隊瞭解福建鄉建鄉創提供便利。”福建青建協秘書長劉炳輝說,“海峽建築師家園”還在臺北大稻埕設立了聯絡處,並且在閩清、永泰、三明、平潭等地設立服務網點,幫助臺灣團隊在福建落地生根、發展壯大。

攜手共繪新圖景

近段時間,作爲兩岸建築師合作團隊“隨坪一里”的成員,“90後”臺青邱彬平、沈佑優和大陸青年鄧枝綠、陳瑜不顧酷熱,在邵武市金坑鄉重下村、和平鎮和平村、大埠崗鎮大埠崗村、衛閩鎮外石村開展調研,瞭解村民需求、挖掘當地歷史文化,打造邵武樣板縣項目。

隨着兩岸鄉建鄉創項目的增多,如何進一步提升項目落地成效和兩岸團隊服務質量,成爲當前閩臺鄉建鄉創工作的重點。

去年以來,省住建廳又出臺了新舉措,以村莊、集鎮、縣爲載體,成片開展鄉建鄉創,省級財政每年再投入1億多元,確定9個樣板村、9個樣板集鎮和3個樣板縣開展示範點建設,着力打造一批提升型新時代農村社區,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今年2月,省住建廳印發《關於以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爲抓手助力鄉村振興和兩岸融合的指導意見》,明確從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完善鄉村景觀設施、探索閩臺融合措施等七方面入手開展樣板創建,以服務本地村民爲中心,兼顧城鄉融合,探索鄉村振興新路。

“目前,我省鄉建鄉創工作正在從量的積累向質的轉變提升。通過打造鄉建鄉創精品工程,把鄉建鄉創引向新高度。”劉炳輝告訴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的數量逐漸增加,今後將串點連線,讓散落的“珍珠”形成輻射效果,發揮聚集效應。從早期的人居環境整治,拓展到村莊的文化挖掘、文創設計、產業培育,進而拓展到全面鄉村振興。

“以前我們一直深耕邵武市北部的村莊。今年開始,我們將打造邵武樣板縣項目,在縣域範圍內集中連片開展四個村莊的閩臺鄉建鄉創服務工作。”鄧枝綠說,樣板村、樣板集鎮、樣板縣的建設都將更加註重“以人爲本”、更加系統深入,比如,在村民的居所內進行無障礙化的動線改造,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對村內老建築進行活化改造,滿足村民對議事、集體活動的空間需求;對村莊周邊環境進行提升改造,建設公園、休閒步道、景觀臺等,滿足村民對休閒生活的需求,讓鄉村更加宜居宜業。

“這種以村民爲中心、兼顧城鄉融合的新思路,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也讓我們感受到福建鄉建鄉創的‘溫度’。”雖然紮根福建鄉村時間不長,但邱彬平與沈佑優都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臺灣團隊擅長總體創意、文創設計和社區營造,有駐村陪護式服務的經驗,大陸團隊在規範解讀、施工圖設計、資源對接等方面有優勢。兩岸攜手合作可以發揮1+1>2的作用,共繪鄉村發展的美好圖景。”劉炳輝說。

王鳳山、吳洪﹒追夢,在希望的田野上——“31條措施”發佈實施5週年系列報道②﹒《福建日報》2023年7月20日7版【海峽】


記者手記|助力閩臺鄉建鄉創再上新臺階

□ 記者 王鳳山 吳洪

臺灣社區營造和鄉村建設起步早、經驗豐富,讓更多臺胞參與大陸的鄉村振興,攜手打造出更具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也是探索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路的題中之義。

自2018年“31條措施”發佈實施以來,有越來越多的臺胞臺青紮根福建鄉村追逐夢想。他們與大陸業者攜手合作,打造出了平潭北港村、廈門院前社、泰寧“耕讀李家”、三明小蕉村等一批閩臺鄉村振興的示範項目,走出了一條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融合發展之路。

從零起步,幾經蝶變。閩臺鄉建鄉創以集鎮和村莊爲載體,從早期的人居環境整治,到如今圍繞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完善惠民公共空間、探索收益保障機制等7方面開展共建共創。堅持“以人爲本”始終是鄉建鄉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閩臺攜手讓鄉村振興更有力度、更有溫度。

在希望的田野上逐夢,兩岸鄉建鄉創業者再出發。今年2月,省住建廳印發《關於以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爲抓手助力鄉村振興和兩岸融合的指導意見》,明確以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爲抓手,力爭到2025年底,創建7~9個樣板縣、100個樣板集鎮、27個樣板村的省級樣板示範點,培育一批提升型新時代農村社區,將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打造成爲群衆服務、爲基層服務的品牌,助力鄉村振興和兩岸融合發展。

我們相信未來八閩大地將結出更多閩臺合作的碩果,兩岸同胞在追尋鄉愁記憶、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一定會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王鳳山、吳洪﹒助力閩臺鄉建鄉創再上新臺階﹒《福建日報》2023年7月20日7版【海峽】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