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高考訊息 >> 杏苑春滿 閩臺情濃——福建中醫藥大學對臺交流紀實
詳細內容

杏苑春滿 閩臺情濃——福建中醫藥大學對臺交流紀實

時間:2023-10-19     作者:陳夢婕【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 記者 陳夢婕

從1988年招收第一個臺灣學生,開大陸對臺中醫藥教育先河至今,福建中醫藥大學利用自身優勢,弘揚中醫藥文化,在兩岸交流交往中創下了諸多第一

開先河育英才

最早招收臺灣本科學生、最早舉辦兩岸中醫藥學術研討會、最早在大陸高等院校單獨設立臺灣中醫藥事務辦公室、收集保存臺灣中醫藥文獻最多……福建中醫藥大學始終走在對臺交流合作的最前沿,並與臺灣同行共同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爲“健康中國”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早在唐、宋時期,福建先民就將中醫中藥帶入臺灣,清代以來,閩臺中醫藥更是相融互匯,中藥材貿易熱絡,互通有無。中醫藥的根脈在大陸,所以兩岸交流的大門一打開,從臺灣來報考福建中醫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前身)的學生就接踵而來。”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是名中醫,也是福建中醫藥大學開展對臺教育的見證者。他告訴記者,1987年,兩岸開啓交流。同年,福建中醫藥大學即開辦對臺中醫藥培訓班,次年又試招臺灣本科生,開啓了大陸對臺中醫藥教育的先河。1988年,福建中醫藥大學招收的第一個臺灣本科學生叫莊繼志。臺灣《中國時報》專門報道了此事,後被《參考消息》轉載,成爲兩岸交流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事件。

1989年2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首次舉辦了面向臺胞的中醫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僅兩個月時間,報名者就達300多人。李燦東說,當時,臺灣只有一家醫藥學院開設有中醫專業,但是招收人數很少,每5年才招收50個學生。因此,臺灣學生“登陸”求學的熱情高漲,出現兄弟姐妹甚至一家三口同班學習的盛況。

由於兩岸學歷採認的問題,福建中醫學院特別根據臺生回臺後需要參加“檢考”“特考”(臺灣中醫資質考試)的情況,特增設了《內經》《醫宗金鑑》《本草備要》等十三門課程,方便臺灣學生回臺考取行醫資格。同時,還開設了《現代名醫名方》《中醫傳統文化》等專業特色課程,受到臺生的熱烈歡迎。

“閩臺地氣、天氣等條件相近,因此用藥方法也很相近。”李燦東舉例,比如中醫有句話叫“細辛(一種中藥材)江南不過七(七分,即兩克)”,意爲細辛在長江以南的用量一次不超過七分。很多東西臺灣學生在福建學完,回去立刻就能用得上。

臺生學有所成回臺後,多從事中醫藥臨床或教學、科研工作,成爲行業精英:林文泉現任臺灣中醫藥學會理事長、林展弘曾任臺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蔡三郎曾任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還有部分臺灣學生畢業後留在大陸,繼續深造、行醫、經商、投資等,融入大陸的大發展潮流之中。

臺生臺師之家

從1988年招收第一個臺灣學生至今,福建中醫藥大學已培養了822名臺灣畢業生,單獨辦班和插班學習並行,構建了本碩博全覆蓋的培養體系。李燦東告訴記者,學校教書與育人並重,臺生陸生同等待遇,許多臺灣同學與學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兩年前入學的臺生吳若谷屬中年“半路出家”。2008年,他從美國加州大學取得材料工程學博士學位後留美任教,後又赴日創業,2021年,完成工作交接後決定進入福建中醫藥大學學習,爲開啓新的創業旅程做準備。他表示,在福建中醫藥大學學習,如同回家一般溫暖。太太帶孩子來學校看他,班上同學會圍上來陪小朋友丟球嬉戲,其樂融融。家裡有事,他請了三週假,學校專門派了老師對他進行一對一補課趕進度。“大醫精誠,止於至善”的校訓也隨着學習的深入而根植於心,吳若谷打算畢業後利用所學,在大陸創辦一所醫院,讓病患得到專業的服務和關愛。

2019年,臺生楊杰的創業項目“杏術芯灸推拿養生館”作爲唯一的在校大學生項目,成功入選當年福建省“101臺灣青年創業扶持計劃”項目。學校不僅爲其創業團隊免費提供了一個40多平方米的創業實踐場地,還免去了水電費。

這些年來,許多臺灣校友畢業後通過各種方式回饋母校:捐資助教、設立貧困學生助學金、爲學校與臺灣相關機構的合作項目牽線搭橋、將遺體捐獻給母校用於醫學研究……

除了臺生,臺灣老師也是福建中醫藥大學的一大特色。2009年,國務院通過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相關政策,鼓勵福建省在對臺交流合作方面先行先試。從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畢業的高嘉駿也因此被福建中醫藥大學聘用,成爲大陸首位入編大陸事業單位的臺灣同胞。

如今,已是高嘉駿任教的第14個年頭。這些年來,他從一名講師晉升爲副教授,現擔任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副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分會常委、副秘書長,福建省中醫藥學會閩臺中醫藥文化交流學會主任委員等。他主講的黃帝內經課深受學生喜愛,高嘉駿還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坐診治病、教書育人兩不誤。“我和其他大陸同事沒什麼兩樣,有公積金、社保賬戶,可以主持或參與省科技廳及國家自然基金多項科研課題研究,並參編了‘十四五’國家規劃教材《內經講義》等。可以說福建中醫藥大學見證了我的成長,在這裡‘我從不是外人’。”高嘉駿說。

走出去、請進來

李燦東與曾任臺灣“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名譽會長的陳立夫先生有三面之緣。讓李燦東印象深刻的是,1988年11月恰逢福建中醫藥大學30週年校慶,學校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中醫藥學術研討會。陳立夫先生在會議召開時,寄來親筆賀信及以《中醫之理論基礎》爲題的論文。當時,臺灣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吳正雄率團11人參會,在海峽兩岸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此次研討會標誌着閩臺中醫藥交流步入實質性合作階段。此後,福建中醫藥大學“走出去、請進來”的兩岸交流活動日益頻繁。

1991年,福建中醫藥大學的“臺灣中醫藥研究室”經批准升格爲“臺灣中醫藥研究諮詢中心”,這也是當時大陸唯一的專門研究臺灣中醫藥的機構。該中心收藏臺灣中醫藥圖書2,500多冊、報刊70多種,並編輯出版《臺灣中醫藥動態》《港臺醫學文摘》《館藏臺灣中醫藥書目》等多種刊物,在大陸中醫藥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同年,由老校長杜建教授主編的《臺灣中醫藥概覽》面世,這是海峽兩岸第一部綜合描述臺灣中醫藥概貌的資料性工具書。時任臺灣衛生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張博雅親自審核後感慨道:“此書蒐羅之廣泛,實令人訝異。”次年,杜建教授應臺北中醫師公會的邀請赴臺訪問交流,邁開了兩岸中醫藥界雙向交流的第一步。

李燦東介紹,近幾年,學校在閩臺合作辦學方面也開展大量開創性工作:與臺灣元培科學技術學院合辦影像學專業;與臺灣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臺灣弘光科技大學等聯合辦學培養人才;與臺灣“中國醫藥大學”結爲姐妹校等。除了已經舉辦14屆的海峽兩岸中醫藥學術研討會,2010年以來,學校還連續舉辦了14屆海峽兩岸中醫藥傳統文化研習營,成爲海峽兩岸青年交流的品牌活動。

李燦東認爲,兩岸中醫藥各有所長,優勢互補。大陸在中草藥種植、藥膳文化、科研攻關等方面較爲成熟,臺灣在中藥提純、放射影像、養老產業等方面優勢明顯。兩岸攜手合作,更有利於中醫藥走向世界,造福百姓。

陳夢婕﹒杏苑春滿 閩臺情濃——福建中醫藥大學對臺交流紀實﹒《福建日報》2023年10月19日7版【海峽】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