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宗族文化 >> 閩人遺事|清代漳浦平臺策士黃性震生平略考
詳細內容

閩人遺事|清代漳浦平臺策士黃性震生平略考

時間:2023-12-05     作者:郭滿【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 郭滿 文/圖(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臺灣歷史研究所)

黃性震(1638~1702年)的故鄉居所詒安堡坐落在漳浦縣湖西盆地中部,建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是一座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清代典型官宦世家及閩南民居古城堡。坊間傳聞“詒”有言臺之意,指黃性震的平臺十策;“安”寓意長治久安,指黃性震治理臺灣的八項綱要。

實際上,黃性震除了在閩參與清廷招撫明鄭事務外,此後宦跡遠至廣西、湖南、山西、河北、北京,歷任布政使、按察使、太常寺卿等職,且爲政一方官聲斐然。詒安堡內大宗祠的楹聯“不獨上爲國家安民生,而且下爲宗族計教養”,堪稱黃性震一生的真實寫照。

獻策平臺

據清史館本《黃性震列傳》記載,黃性震12歲時父母雙亡,雖家境貧寒卻胸懷大志,對經籍文章、時政要務莫不與聞,“取史傳古今命讀,一目數行”。

或許是爲維持生計,黃性震早年曾做過一段時間的道士,後來才加入明鄭陣營任百夫長,所以對閩海要衛、臺澎形勝瞭若指掌。黃性震在明鄭處未得重用,頗有懷才不遇之感,常以唐代策士馬周自喻。適逢總督姚啓聖入漳州籌謀海防、延攬有識之士,黃性震決意投誠,毛遂自薦上陳平臺十策。

平臺十策的具體內容今已不得而見,其內容大略爲實施攻心之計,把握有利時機,招撫鄭氏:“兵法攻心,鄭氏祖孫父子習海戰形便,臺灣天險,誠難爲力。今鄭經溺酒色,子幼弱,將士心不一,倘不惜官爵金帛,攜二其黨披其腹心,賊易平耳。然敵今新陷海澄,數勝而驕,驟撫之,是示弱也。宜伺閒出奇大挫其鋒收諸要地,以蹙其勢。師喪地蹙,孤島難恃,然後撫而懷之,其心乃離,臺澎一戰下也。”

姚啓聖聽聞後頓感相見恨晚,時常與黃性震促膝長談,商榷實施其計策的最佳時機。及至清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勢如破竹,姚啓聖委任黃性震在漳州開設修來館,針對明鄭制定招降計劃,“來降者予官服車騎,即亡無所問。卒有亡入臺者,輒誇示所有,臺人皆心動”。

在黃性震的策動下,不少明鄭軍民來歸,“廖琠、黃靖、金福、賴祖、廖興、副總兵何遜等,各帶全鎮僞文武官三百七十四員,僞兵一萬二千一百二十四名”。黃性震從間諜獲取明鄭情報,利用離間計向外散播明鄭陣營幹將投降的假消息,一時間島內謠言四起,人心惶惶。清軍伺機而動,攻克明鄭控制下的9個營寨和海澄、廈門、金門,鄭經不得已退守臺灣,未久病卒。

除了安撫鄭氏投降人員,黃性震在軍隊中還負責修砌橋樑道路,福建陸路提督曾上奏康熙皇帝予以請賞,稱其“有勞績,俱部可泯”。

鄭克塽即位後,明鄭內部局勢日下,最終爲施琅所敗。統一臺灣之後,朝堂上下有議論說要將鄭氏盡行斬殺,子女資財犒賞軍隊。黃性震向姚啓聖力陳不可,在軍中發佈禁令,方才保全明鄭族人和部下。

主政一方

黃性震墓碑上撰刻的文字基本表明了他的宦跡:“皇清 特晉太常寺正卿前誥授通奉大夫 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廣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山西按察使司僉事 整飭整理霸昌道加至正一品 欽賜蟒袍宮緞靜庵黃先生塋 康熙壬午歲(1702年)季秋立石。”

黃性震投誠之初爲千夫長,不久委以同知職銜,大概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前後升爲候補僉事道,二十一年(1682年)授直隸霸昌道。雖名爲同知、僉事道,但黃性震在統一臺灣前均在軍中任職,是以未曾掌理一方。

霸昌道於康熙八年(1669年)合併霸易道、昌密道設置,駐昌平州設置,領順天府南、西、北部十七州縣、承德州、八溝廳,地域遼闊,事務繁雜。彼時霸昌道馬賊橫行,時常擾亂京畿,素稱難治。黃性震在隸役中挑選兩人,故意申斥驅逐,後兩人加入賊黨,祕密蒐集賊人頭目姓名、住處,不久便將賊人拘捕歸案。黃性震處理地方事務可謂有勇有謀,遇到轄境內旗丁擾民奪人妻女事件時,他也毫不避諱,申明允許民人贖回,不從者繩之以法。此外,還關注地方風化,建義冢、義學。

在霸昌道任上,黃性震官聲斐然,也積累了相當的從政經驗。康熙巡至密雲,召見黃性震予以褒獎,並御賜蟒袍等物。現有史料顯示,不久後黃性震升任廣西提刑按察使。黃性震在廣西的主要政績是處理崔玉枝謀逆事件,調整了粵西四府的官員選任方式。

崔玉枝是廣西的一支流民首領,潛伏在山野中爲非作歹,擾亂諸多郡縣安寧,及至其被捕,官府發現有不少良民裹挾其中,以至監獄內人滿爲患。黃性震審理後,請總督吳興祚上奏將首犯斬首,其餘數百人則發給衣食釋放歸家。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黃性震鑑於粵西南寧、太平、慶遠、思恩四府“土司雜處,瘴癘燻蒸,官斯土者,病亡接踵”,建議四處職官由吏部銓選改爲督撫就近選擇熟悉風土的廉能官員充任,若三年內考核稱職則予以優升鼓勵,獲准施行。議案的源頭來自臺灣,因爲前往臺灣任職不僅要冒着風濤之險,還要面對島上的瘴癘之氣,由此逐漸形成由總督揀選賢能官員到臺灣做官且三年即可升轉的“臺灣例”。可見,黃性震雖遠在廣西,但對臺灣的政局形勢始終有所留意。

之後,黃性震調任湖南布政使,其間詢問民間疾苦、革除官場陋規等諸多弊病,修築了長久以來困擾長沙地方的水患,使河道暢通無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湖廣推行裁兵政策,夏逢龍佔據武昌叛變,一時間人心惶惶,震動京師,廷臣紛紛憂慮湖南恐不久落入賊手,唯獨康熙皇帝泰然自若,稱黃性震可以輔佐平定爲患數十年的海寇,區區小寇不足掛齒。

與黃性震一同剿平動亂的還有駐守襄陽、曾平定三藩的蔡元。爲迅速彌平亂局,蔡元欲向京師請派援兵,黃性震則勸說道,平定流寇就如整理絲線一般,緩慢從事頭緒才能清晰起來,倘若心急反倒自亂陣腳,爲今之計是鎮守要地、安撫民心,待賊人氣焰過後再行撲滅。果不其然,在黃性震的籌劃下,亂局得以收拾妥當。事後不久,黃性震患嘔血病症,乞休在家中七年。

督理河工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在暢春園召見黃性震,命其總理永定河河務,負責錢糧、工料事項。黃性震被調派負責河堤事務,可能與其湖南任上整頓長沙郡河的經驗有關。與其同時督導河務的是左都御史于成龍。

不過,永定河的工程難度顯然比長沙郡河大得多。黃性震先是撰寫禱文祭告河神,而後躬親視察河堤修建進度。永定河河道總長數百里,爲敦促河工盡心職守,黃性震沿河道每隔五里設一旗一炮,旗上寫明督工姓名,專人專責,若有急情則施放火炮,以便於聞聲迅速到達現場。

黃性震將建築物料安置在河邊,免去搬運費用和時間,其間舊疾復發仍廢寢忘食地堅守在治河一線。河堤工程耗時四個月完竣,據《永定河志》記載,此次永定河治理包括河流疏浚與堤壩修築兩項工程,南北兩岸修建了長達一百八十餘里的防洪堤,清理河道一百四十餘里。康熙皇帝親赴河堤查驗工程,一日內召見黃性震五次,未久即升太常寺卿。

此次的堤壩建設顯然發揮了理想中的效果,之後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將下游河道清淤,直至雍正四年(1726年)才再次對永定河道進行大規模治理。

建設鄉梓

黃性震踏入仕途後多在異地,不過他對故鄉的顧念之情始終如一。故鄉漳浦湖西原是聚族而居,奈何遭逢亂世,兵燹過後族人散落各處,居無定所,黃性震不禁潸然淚下,暗自立下敦族立宗之願望,“倘得一命之榮,施及三黨,是余願也”。

在廣西任上,黃性震開始籌劃建蓋土堡,重新將流散的族人聚集到一處,即現在的詒安堡。詒安堡大致呈長方形,城牆周長1,200米,設有四個城門、兩座角樓,其中東西南三門建有城樓。黃性震在堡內設大小宗廟,聯五服之親屬,配置祀田千餘石。設立義塾供子弟讀書,設立書田,作爲修繕膏火之用。設義田,贍養同族中的老弱病殘,補助婚喪嫁娶事務,爲兄弟子嗣分配田產,視若己出。居鄉間閒暇,他時常在庭院中侍弄花草,也約友人在周遭遊覽,談詩對弈。

除了家族事務,黃性震也積極參與地方性建設。如在家養病期間協力重修了傾頹的漳浦學宮,設義田爲趕赴科考的舉子提供車馬費用,復建文昌祠、敬一亭,修建梁山鍾秀坊、疏浚泮池、傅公河,不一而足。在漳浦最爲人稱道的事,當數黃性震重新填修雙溪兩水壩。在時人眼中,漳浦人文之所以甲於金郡,是因爲雙溪兩水壩收礬山、梁山諸水聚攏靈氣,隨着兩水壩年久失修,兩水倒流,以至於漳浦氣運減弱。黃性震獨力擔負起修浚事宜,工役不算,耗費兩千餘兩。地方鄉紳有感於黃性震的付出,特撰刻石碑立於學宮。

詒安堡小宗祠楹聯“平臺陳十策誠善也,得君日三覲其榮乎”,彰顯黃性震獻策平臺的功績。詒安堡黃姓族人清代多有渡海入臺者,在臺灣黃姓中有“湖西長橋派”,即是湖西與長橋人入墾臺灣繁衍的後裔。

漳浦“藍氏三傑”之一的藍鼎元曾在其著作《鹿洲初集》中特爲黃性震作傳,名爲《黃太常傳》。藍鼎元評價黃性震:“運籌決策,績在封疆。敷政宜民,聲施金石,至其宗族鄉黨之間,仁深義篤,直與范氏、希文頡頏,千古豈馬周僅購佳宅所敢望哉!”年少時的黃性震以馬周自況,然在藍鼎元看來,馬周卻難以望其項背!

郭滿﹒清代漳浦平臺策士黃性震生平略考﹒《福建日報》2023年12月5日12版【理論週刊•文史|閩人遺事】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