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大陸生活 >> 讓建盞走進大英博物館——訪臺灣知名陶藝家張桂維
詳細內容

讓建盞走進大英博物館——訪臺灣知名陶藝家張桂維

時間:2024-01-18     作者:陳夢婕【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陳夢婕﹒讓建盞走進大英博物館——訪臺灣知名陶藝家張桂維﹒《福建日報》2024年1月18日7版【海峽】

記者 陳夢婕 文/圖

臺灣知名陶藝家張桂維近十年來頻繁往來於閩台之間。他燒製的建盞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陝西法門寺珍寶館等知名博物館收藏。對於千年建盞,他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

建盞美在哪兒

記者:您燒製建盞近30年,能否談談它與其他陶瓷相比,有何獨特的魅力?

張桂維:建盞的魅力用一句話概述就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中國歷代的陶瓷沒有像建盞這樣,同一個配方,進窯後,因窯內不同位置的火候、溫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變化,而且變化很大,無法預測,這是最迷人的地方。我燒了30年,每次開窯都充滿期待,就像等待孩子出生一樣緊張而激動,熱情從未消退。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您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作品?

張桂維:大英博物館的大維德館是全世界收藏中國古代陶瓷最精且最多的外國博物館,其館內的研究員更是研究中國陶瓷的專家,他們對於宋代建盞有深入的研究。2015年,當他們看到我的金曜油滴天目茶盞和金絲兔毫茶盞作品時愛不釋手,經過半年嚴格的審核之後,正式典藏我的這兩件作品。

記者:爲什麼他們選擇了這兩件作品?

張桂維:因爲這兩件作品是古代沒有的。我燒出的金曜油滴天目茶盞,因爲火候的控制呈現金色、玫瑰金,或者是桃紅金等不同色階的金屬光澤。金絲兔毫茶盞是柿紅底金絲,絲毫密集於盞中,當側面直射時看不到金絲,但是當光線從盞的正上方照下,則會反射出細密的猶如佛光普照一般的金絲兔毫。兩個茶盞都有因薄膜干涉而產生的霓虹彩光隱約閃現。

大師如何練就

記者:您是如何練就了現在爐火純青的建盞工藝?

張桂維:我年輕的時候,每天晚上都在翻看《中國陶瓷史》,看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陶瓷精品的造型剖面圖。中國古代的陶匠千百年累積下來的智慧結晶,值得我們去學習參考。那是刻在骨子裡面的文化記憶,經過消化吸收之後,我再進行創作。建盞在臺灣叫作天目盞,發源於建陽。以前沒來建陽的時候,我就通過翻閱書籍等,希望能夠燒出儘量接近宋代建盞的精緻茶碗。

記者:您特別提到傳統文化,它在您的創作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張桂維:我從大學時就開始接觸中國古代哲學書籍,像《道德經》《易經》《莊子》,還有禪宗等學說,我都很感興趣。除了學習其中的人生哲學之外,有一些理論也是可以從美學的角度來理解,進而從中悟出一點道理。例如蘇軾的《白紙贊•東坡禪喜詩》:“素紈不畫意高哉,倘著丹青墮二來;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詩裡的禪宗思想,不是要告訴你怎麼從“實有”看出“虛無”,而是要教我們如何從“空無”看出“妙有”。所謂的“妙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燒出宇宙星空的“蒼穹天目”系列,就是從中國禪宗思想中的“幽玄”美學獲得啓發。一隻建盞,仿若將浩瀚的宇宙星空匯聚於盞內方寸之間,如蒼天空曠無物,卻浩瀚得能容下宇宙萬物。

記者:您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又燒出了古人所沒有做出的作品,傳統和創新二者的關係您如何看待?

張桂維: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拋棄傳統等於自斷文化的命根。有的人“見山是山”,完全仿照傳統;有的人“見山不是山”,拋棄傳統“天馬行空”。我認爲正途應爲“見山還是山”。也就是以傳統文化爲養分,繼而創造出具備中華文化印記的新作品。而對西方藝術、技法的學習,我認爲要從瞭解西方藝術史及近代設計史入門,找到它的優點,從而融會貫通,中西合璧。

至於建盞,一般人只以爲陶瓷造型的創新才是創新,卻忽略釉色的創新也是一種創新,陶瓷藝術有個特點就是“造型易仿,釉色難仿”,因爲造型很容易經由圖片或者是翻模成型,而釉色則需要經過良好的配方加上高溫燒製才能夠得到,尤其是需要藉着火候控制才能燒出完美的作品,更是難以複製。比如日本雖然有來自古代中國的頂級建盞,並被奉爲國寶,但是日本人仿燒了600多年,至今仍然無法燒出與之相同品質與藝術價值的建盞。我採用環保無煙的現代窯爐,嚴格控制火候,交替使用氧化焰及還原焰,終於燒出了金曜油滴天目茶盞和金絲兔毫茶盞。

未來的大師在哪

記者:2023年,建陽區政府聘任您爲“茶盞文化交流聯誼使者”,您對當地的建盞發展有何建議?

張桂維:建陽這裡的土礦、釉礦得天獨厚,獨一無二,加上政府部門支持非遺傳承的政策,大力輔助研發與生產,當地建盞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但建盞珍稀的土礦和釉礦資源畢竟是有限的。所以,保護好原材料,限量開採,把有限的資源利用好,也是當務之急。另外,去年我還去了德化,德化的瓷雕藝術已經取得不錯的成果,我覺得還可以將古代詩詞意境融入創作中,或是將遠古時期的神話人物、《山海經》的神獸等與德化白瓷結合,也將成爲很好的創作素材。

記者:目前建盞的發展有何難點需要突破?

張桂維:現代建盞的發展有的人走入了誤區:一是誤將西方的結晶釉當成創新;二是追求盞型的標新立異,反中國式的審美;三是批量生產以重金屬點畫二次低溫燒製的曜變,阻礙了真正達到幽玄之美的曜變的研發。

建盞的發展最需要的就是教育,而且是從小學課程中就要開始對中國文化、陶瓷藝術做全面的通識教育。最好能建立專業的建盞學院做更深入的培訓,聘請好的師資,而不是辦幾個速成培訓班。這種短期課程雖然可以快速訓練簡單技法,但卻無法培育出具有人文素養與美學眼光的大師。

記者:未來兩岸在建盞產業方面可以開展哪些合作?

張桂維:兩岸的合作不只限於技術與產業的合作,重要的是教育上的合作。大陸那麼多陶瓷產區,卻只有一所景德鎮陶瓷大學是專業的陶瓷教育學校,顯然是不夠的。各大美術學院可以開設在職進修班,鼓勵陶瓷產業在職人員去進修,提升文化素養。目前臺灣因爲少子化的原因,造成許多大學招收不到學生而廢校關門,有很多教師失業,也有不少臺灣優秀的陶藝家無緣進入學校任教,學有所長卻又沒有機會將自己的藝術理念傳承下去,實在可惜,我想未來大陸可以給他們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