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宗族文化 >> 推動族譜數字化,幫台胞找到“回家”的路 / 記者手記|以科技賦能,促民心相通
詳細內容

推動族譜數字化,幫台胞找到“回家”的路 / 記者手記|以科技賦能,促民心相通

時間:2024-01-23     作者:游笑春 邱趙胤 鄭素描【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推動族譜數字化,幫台胞找到“回家”的路﹒《福建日報》2024年1月23日7版【海峽】

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正與海峽兩岸各姓氏召集人攜手合作,不斷完善電子族譜系統,他們的心願是推動族譜數字化,幫台胞找到“回家”的路

□ 記者 游笑春 邱趙胤 通訊員 鄭素描

“今天,順着這條路,我找到了自己的原鄉。”台胞彭忠義激動地說。

不久前,在手機族譜上反覆確認過後,彭忠義從臺灣新竹趕到同安區五顯鎮明溪村后肖自然村。在彭氏宗祠,他將自己帶來的族譜與當地彭氏族譜一一對照。最終,彭忠義確認自己就是彭氏天祿公二十一世、居住同安區五顯鎮后肖自然村的三房彭用斌的後裔,並與該村的彭金淑查找到共祖、彭用斌長子——彭孔敬。

“臺灣彭氏傳承數十代,從未停止過修族譜,爲的就是能讓子孫後代找到原鄉,找到回家的路。”彭忠義說,“這600年來,大家散佈到各地,但還是知道要回大陸尋根。”

面對台胞尋根的需求,廈門正集結力量,積極探索兩岸族譜數字化,助力兩岸同胞更快速、更準確地尋找共祖。

數字化助力台胞尋根

彭忠義順利尋根,得益於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推出的KFA手機族譜系統。

打開微信,搜索KFA手機族譜微信公衆號,進入兩岸族譜數據庫,只要能提供相關祖源資料,比如居住地、官職、昭穆,或是祖先的名、字、號等關聯信息,不到一分鐘,便能查看“世系血脈圖”“五服九族”,進行“三代溯源”“一鍵尋祖”。

如此便捷,靠的是數字技術。

“傳統的族譜多爲手抄本,保管、查閱困難,以前許多來大陸尋祖的臺灣同胞,只能在浩繁的書海中翻閱查詢,有時花費幾天時間只能找到一點線索,費時費力,給迫切需要尋根謁祖的臺灣同胞造成很大困擾。”中華大族譜技術理事、KFA電子族譜著作權人邱盛樑說。

數字族譜,應時而生。

江藝平,是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召集人。從事林業工作的他,多年熱心姓氏源流和族譜研究。10多年前,他找到從事軟件開發的大學同學邱盛樑,共同研究傳統族譜數字化、網絡化。“當時我們拿到了國內最早一批電子族譜軟件著作權。”

打造數字族譜,收集紙質族譜是基礎。

走進位於廈門同安的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這座四層樓共有房間55間,保存有紙質族譜2,000多冊,設有詹姓、彭姓、許姓和江姓等館藏族譜專區。

江藝平介紹,廈門民間收藏的族譜數量衆多,然而存放分散不便查閱,靜態收藏難以發揮尋根溯源、續譜接譜的功能。“我們在前期積累基礎上,建立了‘兩岸家譜’大數據,將紙質的族譜電子化,爲臺灣同胞尋根提供便捷通道。”

在江藝平等人的推動下,如今錄入的電子族譜已有5萬多冊,這其中就包括了兩岸的彭氏族譜。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族譜撰修正逐漸運用數字化技術,取得系列新成果。越來越多的數字家譜軟件問世,華夏宗譜網、懷恩家譜網、家譜網、中國家譜網、百姓家譜……許多App、網站、小程序都能發佈尋根信息,以及創建數字家譜。

電子族譜平臺衆多,其中也不乏“兩岸”主題。去年底,歷時5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兩岸關係族譜資料數據庫建設”完成,由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謝必震教授主持,該數據庫收錄了閩台兩地296個姓氏族譜資料,共6,186種族譜、43,986冊、450萬張圖片。

記者還了解到,2016年,閩南師範大學就策劃編輯了《臺灣族譜彙編》,2020年,又編撰了《臺灣族譜續編》。當前,該校正積極推進族譜檔案數字化工作,實現數字資源共享,進一步發揮族譜的橋樑紐帶作用。

如今,在數字族譜領域積累多年的海峽兩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也謀求進一步推動兩岸族譜數字化。

“我相信數字化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排除一些錯誤的資料以後,可以有更完整正確的東西在平臺。”彭忠義說。

期盼更多力量參與

廈門開展海峽兩岸族譜文化交流具有明顯的優勢。

20多年來,以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爲主導的諸多民間姓氏文化社團與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等團體建立了密切關係,收集了大量的兩岸民間族譜。據介紹,廈門單位與個人分散收藏的各種紙質族譜和電子檔族譜達5萬冊以上,收藏量居福建省首位。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逾80%的臺灣同胞祖籍地在福建,其中,廈門佔14.7%。許多臺灣同胞紛紛選擇廈門作爲回鄉聯誼懇親的首選地。兩岸同胞渴望通過姓氏文化研究,加強民間往來,營造和諧氛圍。

以同安爲例,據《同安縣志》記載,現存臺灣民間1,026部祖籍是同安的族譜中,可確定明清時期同安有68個姓氏1,000多個家族移居臺灣。

一組數據顯示,目前臺灣地區收藏的族譜達6,000多種1.5萬冊以上。大陸有關臺灣族譜的收集與整理也取得不少成果。如《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閩南涉台族譜彙編》《臺灣文獻彙刊續編》《臺灣族譜彙編》《臺灣族譜續編》等先後出版,這些族譜彙編爲臺灣同胞到大陸尋根謁祖提供了堅實的資料依據。

然而,將這些族譜數字化,卻是一件艱鉅的任務。它需要大量的人工錄入和軟件開發工作。資料核實如果面臨困難,錄入一個姓氏可能就需要一年的時間。

記者查閱發現,“兩岸關係族譜資料數據庫”雖完成了296個姓氏族譜的電子化,但內容以照片爲主,數字化程度高的“族譜樹”則需更多人在線完成修譜。

“希望更多臺灣同胞能夠加入數據庫的建立。”江藝平說,“我們將努力推動數字族譜平臺建設,協同海峽兩岸各姓氏召集人,持續發掘和收集兩岸民間譜牒資源,倡導兩岸民間社團、譜牒愛好者開展共建共享,着力把中心打造成兩岸宗親尋根謁祖的平臺。”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鄧文金教授建議,可以深入臺灣各地收集族譜文獻,建立族譜資源信息,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族譜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和保護,建立智慧型信息共享平臺。

邱盛樑表示,數字族譜一旦建立,很容易統計各個地區或各個世系和年代的繁衍情況,爲研究種族人口遷徙、世代變遷和了解某一年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提供了很好的關聯信息。“我的夢想是讓千百萬族親同在一張譜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姓氏大聯譜。”


游笑春﹒以科技賦能,促民心相通﹒《福建日報》2024年1月23日7版【海峽】

記者手記|以科技賦能,促民心相通

□ 記者 游笑春

應時而生的數字族譜,幫助一位台胞找到大陸原鄉,由此也牽出了共建兩岸數字族譜的命題。

曾幾何時,隨着台胞的“尋根熱”,民間多次掀起修譜熱潮,兩岸民間交流也因此結出碩果。

福建是許多臺灣同胞的祖籍地。共同的源脈,讓閩台形成了同根共祖的譜牒文化。在福建,以海峽兩岸族譜文化爲基礎的民間交流活動持續熱絡,特別是海峽論壇、海峽百姓論壇、海峽兩岸姓氏文化論壇、客家論壇、族譜論壇、海峽兩岸青少年中華姓氏源流知識競賽等活動,形式多樣,凸顯“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之實。

如今,藉助數字技術,兩岸族譜對接呈現出新的活力。智能計算、人機對話,大量出現的電子族譜可以讓兩岸族譜上溯的淵源更久遠,橫向關係更多樣,兩岸姓氏交流將迸發更多的形態和成果,成爲海峽兩岸血緣相親的重要依據。

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寶貴財富。族譜數字化、網絡化勢在必行。可以預見,“千支一統,萬姓歸宗”,將極大地方便臺灣同胞尋根謁祖,這對增進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意義重大。

前人修譜爲我輩所用,我輩修譜也應爲後人着想。期待更多的力量參與、更強的技術賦能,促進兩岸民心相通、心靈契合。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