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資訊頭條 >> 土築夢,跨海奔赴青山之約
詳細內容

土築夢,跨海奔赴青山之約

時間:2024-02-01     作者:吳洪【轉載】   來自:福建日報

吳洪﹒鄉土築夢,跨海奔赴青山之約﹒《福建日報》2024年2月1日7版【海峽】

記者 吳洪 文/圖

青山連綿,古厝層疊。地處山區,三明如何吸引臺灣青年參與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

1月17日,三明市三元區忠山村迎來了30多名兩岸學子,他們來自臺灣•逢甲大學、三明學院、東南大學,將攜手爲這座歷史文化名村打造一張“文化名片”——先賢書院。

這只是三明吸引臺灣青年參與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2020年以來,以共同的文脈爲基礎,三明學院整合高校資源,組建了閩台鄉建鄉創團隊,通過帶領兩岸學子發揮各自優勢,參與鄉建鄉創等實習實訓活動,既爲三明的鄉村振興事業注入新鮮血液,也爲臺灣青年搭建了追夢築夢圓夢的舞臺,讓他們願意來、留得住、融得進、發展好。

上山挖竹 下田遷桂

1月17日午後,冬日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照在忠山村觀音橋附近的竹山上。

一根四方竹前,來自臺灣•逢甲大學室內設計專業的大四學生翁方朔、林鈺軒,在三明學院同學楊應龍的指導下,第一次掄起鋤頭在林間挖竹,其他同學也三五成群地忙碌着。一兩個小時後,40多根四方竹被挖出來,運往山下。

步行下山途中,兩棵約2米高的桂花樹映入同學們的眼簾。“門前植桂,蟾宮折桂。”翁方朔欣喜地喊道。緊接着,大家合力遷移起這兩棵樹……

夕陽西下,滿載着一車的四方竹、桂花樹,兩岸學子回到了山下的先賢書院。這座始建於元代的閩中典型合院式建築,前身本是當地的祠堂書院,門樓上寫着“先賢祠”三個字,上堂供奉着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閩學四賢”,閩中人好學、樂學之風撲面而來。

三明學院建築工程學院副教授安顯樓是這次實習實訓的帶隊教師。“‘先賢祠’是一座具有書院功能的祠堂,將這裡活化再利用,不僅可以修復、保護老建築,還可以爲村裡增添一張新名片。”安顯樓說,他長期致力於鄉村微景觀的設計和建造,此行他將與學生們共同開啓“先賢祠”微改造的第一步——營造深厚的書院文化氛圍。

第二天一早,兩岸學子就在安顯樓的帶領下忙活起來:他們在一片新植的綠草皮上,設計出連綿起伏的“山形”,然後再在周邊栽上四方竹、桂花樹,還有龜甲冬青等觀賞喬木,一個清新雅緻的微景觀就打造好了。

“‘山形’寓意書院育人之責重如山,‘折桂’代表學業精進有成,四方竹象徵五湖四海的賓客,龜甲冬青暗喻堅韌不拔。”安顯樓告訴記者,爲了營造這個微景觀,翁方朔、林鈺軒特意向從事園藝微景觀設計的臺灣師兄師姐請教,而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傳統,也讓兩岸學子不謀而合、惺惺相惜。

“忙碌了一天,看着大家共同的傑作,我們都涌起特別的珍惜之情,既珍惜這份作品,也珍惜這段緣分,更珍惜身處兩岸卻心心相印的彼此。”當晚,翁方朔在社交媒體上展示作品,並發表自己的感想,引發島內網友的點贊。“他們稱讚三明的古村落如詩如畫,不少人還想來看看。”

理念相通 同心而行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出生於1999年的翁方朔從小便喜愛唐詩宋詞,更嚮往詩詞描繪的大美河山。

“大學期間我曾在臺灣島內的建築公司實習,接觸到的設計幾乎都是現代建築,用大理石、玻璃、金屬等建材構建的作品雖然漂亮卻很冰冷。所以,我一直渴望參與有故事、有歷史、有溫度的建築設計項目。”翁方朔的夢想,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

自2022年12月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設立以來,三明鄉村振興路上融入了許多臺灣元素,(三)明台(灣)鄉村融合發展不斷深化。一年多來,三明引進10多個臺灣團隊參與鄉建鄉創實踐,通過提供村落規劃、建築設計、空間活化、產業輔導、活動策劃等陪伴運營服務,爲兩岸青年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彼時,翁方朔的舅舅鮑律升是三明學院引進的臺灣教師。他關注到三明正在打造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需要大量的兩岸鄉建鄉創人才,而作爲三明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三明學院也成立了不少鄉建鄉創研究團隊。其中,由安顯樓負責的“閩台書院與經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及閩台鄉土微景觀營造學社,承接了不少本地鄉建鄉創項目。

於是,鮑律升向安顯樓推薦了翁方朔,而翁方朔得知能來心心念念的大陸時,馬上向學校提出申請。與翁方朔一樣,同校同專業的林鈺軒從小就喜愛漆藝、茶道等中華傳統文化,她希望自己的畢業作品可以融入更多中式建築元素,便與翁方朔一起來三明實習實訓。

忠山村原名十八寨,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村內古蹟衆多,石街、石橋、古剎、古民居等特色建築隨處可見,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當第一次走進忠山村,看到古老的建築群掩映於群山綠樹的疏影中,長條形青石板連接而成的蜈蚣街曲徑通幽,翁方朔與林鈺軒立即對充滿歷史底蘊的忠山村“一見鍾情”,也萌發出了各種修復、活化老建築的金點子。

對於臺灣學子的這份情懷,安顯樓感觸頗深。2018年,他應臺灣“中國科技大學”的邀請,赴台訪學一個學期。那時,他認識了不少島內的建築設計人才,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對年輕人的影響。“島內有不少喜愛中華文化、充滿人文情懷的鄉建鄉創人才,大陸廣袤的鄉村是他們施展才華的最好舞臺。”

與此同時,臺灣設計師就地取材、局部更新的建築修復手法,也帶給安顯樓很多啓示。“大拆大建投入巨大、涉及面廣,容易破壞鄉村原有的歷史風貌。”2019年,回到三明學院後,安顯樓成立了閩台鄉土微景觀營造學社,致力於引入臺灣微更新、微改造的社區營造理念和經驗,讓充滿歷史底蘊的村莊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推進鄉村微景觀營造的同時,安顯樓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以“文”爲媒,會聚更多致力於保護修復古建築,願意助力鄉村發展的兩岸人才,而三明學院“閩台書院與經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的設立,就是三明探索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路的又一次嘗試。

以“文”促融 振興鄉村

站在“先賢祠”房檐下,翁方朔、林鈺軒拿着毛筆,一筆一畫地爲“先賢祠”的新牌匾“先賢書院”四個大字上色。

兩岸書院文化延續千年、一脈相承,閩台書院更是熔於一爐,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其中,朱熹對臺灣書院教育的影響至深且巨,臺灣從1704年創辦第一所正式的崇文書院以來,至今仍保存近50所書院。

“以共同的書院文化爲紐帶,開展(三)明台(灣)文化交流,不僅能拉近兩地民衆的心靈距離,也可以促進當地產業發展。”自三明學院“閩台書院與經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設立以來,安顯樓便一直擔任研究中心研究員,他一方面研究閩台書院史,另一方面挖掘可活化利用的三明古代書院,爲三明鄉村振興搭建文化載體。此次兩岸學子共同打造的“先賢書院”正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重新修復後,我們將在內部空間上恢復其講學、研討的功能,同時,通過舉辦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吸引更多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兩岸民衆參加。”安顯樓認爲,在活化傳統書院的同時,可以帶動更多人潮進入鄉村,促進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比如先賢書院周邊的村莊可以通過書院的活動,推出自己的特色農產品,也可以請文創業者設計文創商品,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讓錢袋子鼓起來。”安顯樓說。

受朱子文化影響,三明的書院自宋代以來便有記載,至清朝時已發展得較爲完備,鼎盛時期分佈於各縣市的書院達百餘座,擁有巨大的書院文化挖掘價值。

“下一步,我們會繼續帶領兩岸學子一起探訪藏在深山中的書院瑰寶。”新的一年,安顯樓許下美好的願景。

“春節過後,我們會再回來參與三明學院的實習實訓活動。今年7月畢業後,也希望能留在三明繼續參與鄉建鄉創工作。”對翁方朔、林鈺軒來說,此行能夠如此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並參與修復和活化古建築,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三)明台(灣)兩地的鄉村在文化傳承、資源稟賦等方面極爲相似,融合互通性好、產業互補性強。”安顯樓認爲,人才培養是三明建設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的重要支撐。他呼籲三明各地各部門積極先行先試,爲臺灣人才創造更多鄉建鄉創的機會,共建台胞台企參與鄉村融合發展的先行區。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