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大陸頭條 >>宗族文化 >> 平潭古寺石碑记载了清代水师名将吴英功绩
詳細內容

平潭古寺石碑记载了清代水师名将吴英功绩

時間:2024-04-12     作者:余小燕 林彬彬【轉載】   來自:平潭时报

平潭古寺石碑记载了清代水师名将吴英功绩﹒《平潭时报》(总第4,091期)2024年4月12日L4版【文旅周刊】平潭蓝|史海钩沉

□ 融媒体记者 余小燕 林彬彬

近日,平潭作家念家圣在海坛片区澳前村调研时发现,370年历史的澄澥寺内有块石碑,记载了清代水师名将吴英在海坛期间的事迹。石碑上记载,1653年,吴英(字为高,1637~1712年)倡建该寺,以及清道光年间,由念道卿带头重修,清光绪年间,澳前村民丁文明、俞绍汉、林文祥、陈炳南、张若志等筹资复建。另有三块碑刻,亦皆为长方形花岗石,分别记述清道光年间该寺重修的情况。2013年,澄澥寺被平潭县人民政府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后来官至福建水师提督的吴英为何倡建澄澥寺?该寺的历史沿革如何?记者前往澳前村采访澄澥寺住持释正升,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两岸同胞接力修缮澄澥寺的故事。

清代石碑 刻录水师驻守海坛历史 

走进澳前村,一块巨石上书“观音澳”三个大字,立于村头,十分显眼。作为本村人的念家圣介绍说,这石碑上的书法是福建书法家余端照先生题写的。 

四月和煦的南风从海面吹来,我们走进澄澥寺,释正升在门口迎接,他是澳前村人,俗名陈功星,闽南佛学院毕业,1996年成为佛家弟子,修行佛法,并与澄澥寺结下佛缘。 

走进寺内,一块长石条门楣刻有“登海寺观音”字样,见我们疑惑,释正升笑着说:“‘澄’字平潭话发音为‘登’,这块门楣是在1990年重修寺庙时刻的。”在一侧的墙体上内镶嵌的石碑上书: 

“登海寺奠基东澳村公元1990年7月陈氏建。” 

寺门内的三块旧石碑引起了我们注意。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块,长1.1米,宽0.88米,楷书直下,记载清初福建水师提督吴为高,于“永历七年”(1653年)始建澄澥寺,至清末后人重修之事。 

碑文开头云:“原夫澄澥者,东岚一宝刹也。考自永历七年,提督吴公讳为高捐廉鼎建。后人人修而葺之,不胜指数。国朝光绪岁己卯,前庑倾颓,复经募化重修。虽状,一篑亏功,未能获竣,荏苒廿余年,竟无阅其继起者,殊为恨事。兹倡议陲成,聊效朴素浑坚之可久,非以仅图龙蛇鸟兽之大观也。所有捐题姓名,开列于左”。 

“这个原碑文因为时间久远,文字已模糊难辨,碑文由龙岩邹文清等学者辨析整理出来,这本《平潭圆通澄澥寺》记录了石刻碑文的内容。”释正升说,2022年12月,他还邀请福建省文物鉴定专家、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现场考察,“郑国珍根据寺中碑刻的内容,并结合历史资料考证,认定筹资捐资倡建澄澥寺的正是吴为高,即吴英”。 

“考自永历七年,提督吴公讳为高捐廉鼎建。”念家圣说,他也在查阅史料时了解到,吴英曾驻守海坛东南港口,首倡在澳口建观音堂,因澄澥寺供奉观音菩萨,当地居民也称其“观音堂”,澳口为观音澳,观音澳由此声名鹊起。观音澳人文历史深厚,其中,屹立澳口的印斗石最负盛名。有句渔家谣:“门对印斗出状元,户纳大海聚财源。”故而形成“南有进士礁,北有笔架丘;红袍衬印斗,状元出故乡”的东岚胜景。 

在澄澥寺另一块石碑上刻有清光绪五年(1879年),澳前村民陈明远、念成人、薛昌茂等筹资修建的记录。“从这些捐献者捐出的银两数字来看,当时澄澥寺香火鼎盛。”释正升说。

55根石梁石柱 见证两岸一家亲 

海坛澄澥寺,这座历经370多年的古寺,今仍静静屹立在台湾海峡之滨,守护一方故土,泽佑十方众生。澄澥寺的碑文,不仅记载了吴英将军的功绩,还是考证两岸换防、金瓯一统的重要历史依据。 

跨过历史的烟云,于20世纪90年代重建的澄澥寺,大殿高大宏伟、造型简洁,几十根大理石承重横梁和柱子上都刻有捐献者的名字。谈及当年重修观音堂大殿的资金筹集,释正升说:“我们来看这一块《东沃澄解寺重建碑记》,记载了当年重修的殿堂长21米、宽27米,建筑面积576平方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格局是三进五开两书院,22根柱托屋顶,造价180余万元。”释正升指着大殿上方一根横梁,顺着他的手指方向,只见横梁上写着:“林来发吴翊杉 陈武杭敬献”。 

释正升说,这个陈武杭是老村村委会主任,他和当时的村支书巫贤明搭档,早在80年代就开始与‘台湾客’(平潭土话称台湾人为台湾客)做贸易生意。巫贤明就住在村里,可以请他来讲讲这些横梁捐献者的故事。 

一通电话,不到几分钟就见到骑着摩托车赶来的巫贤明。眼前这位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的汉子,一说起20多年前重修寺庙本村人和台胞共同捐资的情形,情绪马上激动起来:“大家都知道观音澳是全国最早一批获批的台轮停泊点,80年代就开启了对台贸易,我们就是那一批最早与台湾人做生意的渔民,也是当年村里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一边走,一边看这些柱子上的刻字,巫贤明说,跑船是拿命换钱的工作,在台湾海峡来来往往的渔民都希望每次出航都平平安安,所以一靠岸,他们都会到当地的寺庙去求个平安。当时观音澳渔业发展迅速,很快成为两岸传统农渔经贸集散地。澄澥寺重建的消息得到平潭、香港及台湾高雄、台北、新竹、宜兰、基隆等农渔从业者和两岸信众的热情支持和踊跃捐建。 

“你们看,这一根柱子上刻着捐资的台湾客名字。当时重修寺庙预计180万元左右,来澳前做生意或是停靠的船老大们纷纷解囊,几个月就将澄澥寺新殿建成了。”巫贤明说。

大家在现场数了数到底有多少根横梁和柱子是台胞捐献的,一数发现台胞认捐34根,平潭渔民认捐21根,包括: 

台湾省宜兰县苏奥港益恒源公司念其文 念其平 丁德春

台湾省金财亿宏升昌裕发成船长李天福 李进福 李发成

台湾省宜兰县苏奥港十八号船长王金全

台湾省屏东县小琉球吉益发轮机长陈茂

台湾省基隆市长潭里胜安十二号郑陈传

平潭东澳村陈功龙 陈武仁 刘书强

平潭东澳村魏定雄 念其汉 ……

巫贤明感慨地说,真的是两岸一家亲,因为台胞的无私捐助,使得澄澥寺观音堂得以重建。“你看柱子上那位叫王金全的台胞,20世纪90年代就在东澳村买了房子,因为当时平潭与台湾的贸易生意太好做了,许多货物要堆放转运到船上,租房子不方便,他就干脆在平潭买了房子,现在这个房子他偶尔也会回来住住。”谈起当年做两岸贸易生意,巫贤明两眼放光,他说,如果是汛期,几十艘渔船进港,台湾渔民上岸来等卸货,卸完货后将在平潭收购的红枣、枸杞、瓜子、白酒等货物装船运到台湾。那时观音澳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小台湾”,只要肯干,很快就能赚钱盖房,就是老百姓说的“起厝”。“你看,现在澳前村一座座楼房比比皆是,都是当年搞贸易赚钱盖的。他们赚了钱捐资重修澄澥寺,也是感恩。”巫贤明十分健谈,说起年轻时的光辉岁月,都关不住话匣子。

民间信俗 架起两岸交流的桥梁 

在澄澥寺办公区域,贴有许多台湾香客来交流的相片,释正升指着其中一张相片说:“这是水师提督吴英的第十三代后裔吴耀旭,他是台湾•长荣大学的教授,曾多次组织吴氏宗亲来平潭寻根谒祖,这几年常往返两岸参与祭祀活动。前几天刚来平潭商议,准备在吴英诞辰387周年之际,出版一本关于吴英文化研究的书,以及筹建为高书院及吴公祠纪念馆等。” 

谈及如何通过澄澥寺扩大与台湾信俗文化的交流,念家圣说,释正升住持还是他在澳前当老师时带的一届学生,也经常聊起如何加强寺院的文化建设。吴英就是一张很好的文化名片。史料记载,吴英世居晋江大浯塘,奉旨入籍莆田定庄,在厦门任所逝世,曾供职于闽浙台蜀,被康熙皇帝御赞为“作万人敌”,还赢得台湾百姓的拥戴,并尊其为“台湾公”。 

“吴英的第十三代后裔吴建明,是菲律宾籍,也是晋江吴英将军祠董事长,他和第十二代后裔吴朝阳对吴英文化都有研究。我们也在挖掘整理吴英在平潭的历史资料。”念家圣说,根据历史记载,吴英在平潭履职时间可能不足一年,现有的资料很少,“但现在我们已经已和吴英在台湾的后裔有了往来,联络泉州吴氏、台湾吴氏研究会的相关专家,未来看看能否联系上当年澄澥寺观音堂重建的捐赠者,请他们回来平潭走走”。 

平潭澄澥寺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台湾新竹南察渔港相距仅68海里,位于现在平潭网红景区68小镇内,也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我2016年还带老婆去了一趟台湾,20世纪80年代船只开去新竹交货,都没有上岸,那次去了台湾才发现原来真的很近。”在一旁的巫贤明冷不丁地冒出一句。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澄澥寺的红墙上,一侧的观音澳口海面上波光粼粼,释正升与几位居士站在院门口挥手道别,他们说,等台湾的吴耀旭教授再来平潭,将商议筹建“为高书院”事宜,进一步搭建起两岸交流的桥梁。(全文共4,002字)

news-ptsb-4091-20240412-m-008-L04-300.jpg


底部导航

關註微信公眾號

台陸通APP下載

400-800-1969

周一至周五(8:30-17:45)

2019-2024 dalutone.cn 版权所有 ICP证:闽B2-2019900991 
 


陸通LINE@生活圈

seo seo